一直抱着自己的小玩具,出门也要带?怎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?

2022-08-09 10:15:20

“我家孩子4岁,他走到哪都喜欢带着同一个玩具。走路、吃饭、睡觉,都要带着它。现在孩子要去上幼儿园,他一定要带着自己的娃娃一起去。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玩具呢,孩子走到哪都要拿着娃娃怎么办?”


孩子忽然喜欢某样物品,并随身携带,因为孩子对这件物品产生了依恋心理,孩子通过这件物品,来感受与父母的联结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获得安全感,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非常正常的现象。


爸爸妈妈如果能正确的引导,会让孩子进一步迈向独立,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?


首先,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?

其实,安全感这个词,在心理学上叫做“安全型依恋”。指的是在宝宝三岁前如何跟主要监护人(如爸爸妈妈)互动。


a1.jpg


来源网络



安全感充足的孩子,会把妈妈当作“加油站”,只要妈妈在场,便可安心探索外部环境,比如去和小朋友玩,去观察地上蚂蚁。妈妈离开后虽然哭闹,但只要妈妈一回来,情绪就很快稳定下来,又开始继续探索。


安全感的形成



安全感的形成来源于依恋,通常是婴儿和监护者的一种特殊感情关系。依恋产生于婴儿与照顾者的同步互动中,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。


比如婴儿饿了,妈妈让ta马上吮吸到乳汁;婴儿哇哇哭,妈妈发现尿布脏了,为ta换上干净的尿布。


妈妈敏感地捕捉到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反馈,婴儿因为得到反馈感到舒适和开心(有人保护我,我不用怕这个陌生的环境)。


这就是依恋,一种生物本能,在该本能的驱使下,当孩子感觉危险或觉得要有不开心的事发生时,他们都会去寻找那个能帮助他们的人(依恋对象)。比如宝宝来诊所打疫苗,还没进来就哭喊着让妈妈抱。




该如何建立安全依恋?


随着宝宝的成长,他们会经历不同的依恋阶段:


a2.png


来源网络



这里给大家整理的4种方法:

● 第一种,回应。

回应指看到孩子的需求后能够及时给予满足。

● 第二种,反复的积极互动。

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,会反复从父母那里索取回应。而父母需要不厌其烦的和孩子互动。

● 第三种,镜像反应。

指父母模仿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需求被关注。

● 第四种,建立安全关系。

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,会产生分离焦虑。短期分离时,要如实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的事实,但很快就会回来。长期分离时,见面时就应付出极大的耐心陪伴孩子,弥补自己离开时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的破坏。




12.jpg


14.png

扫码联系

微信咨询

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进行咨询

澜森儿童发育发展中心 -【高新旗舰店】

门店地址:成都市高新区成汉南路73号3楼(天府新谷6号楼302)

联系电话: 028-8730 0788


扫码关注

公众号

扫描关注“澜森儿童发育发展中心”公众号

自主预约,无需排队

了解更多育儿科普知识

掌握最新活动咨询


蜀ICP备16018318号